查看原文
其他

阿里巴巴“拯救”星巴克?

李华 商业观察家 2019-04-19



■  撰文  |  李华

关注并置顶商业观察家获取零售新闻

“公司+姓名+入群”实名制添加微信lihua759321加入微信交流群




星巴克2018年第三季报显示(截至2018年7月1日),中国区同店销售下降了2%,9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。低于去年同期上涨7%的表现。


这个数字背后成因可能是,竞争加剧导致消费被分流、客单承压,以及能带动门店销售的商品线创新研发不足。(由于星巴克没有披露数据具体表现,同店下降也可能与会员占比是否提升、销售杯数是否下降等因素有关。但整体而言,持续多年的增长动能可能是“衰减”了。)


如果星巴克无法做出强势回应,同店下滑,以及相关数字的低迷表现,有演变成长期趋势的风险。



原因




星巴克启蒙、培育了中国市场的咖啡消费习惯。在一二线城市,主要是一线城市,咖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。


正是因为咖啡市场的日渐成熟,当咖啡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,人们就会更加追求咖啡的性价比,由此,星巴克开始面临相对过去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,星巴克过去创造出的品牌高溢价(小资调调)正面临众多新兴竞争者的挑战。


竞争者的“抓手”是什么?


咖啡的高毛利表现,这意味着“折腾”的空间很大,有很多模式创新机遇。


规模吓不住人,在既有模式下,拉高租金成本也阻挡不了竞争者(因为可以差异化),只有“稀薄”的毛利空间才能阻挡竞争者。


纵观中国过去商业发展,所有成功的“颠覆”,或者创新几乎都发生在高毛利(高毛利率、高毛利润)产品领域,比如,百度搜索、淘宝天猫的平台业务、微信社交产品,切掉了传统媒体的一大块广告业务。B2C电商则在高毛利率的服装、美妆,以及高客单的数码产品领域进行“颠覆”。过去通过线下地理空间等形成的竞争壁垒,在新的模型下,门槛“含金量”相对过去大幅下降。


因此,当市场逐步形成,咖啡逐渐成为一个生活习惯之际,从“高毛利”作文章,各路人马就出现了,他们从各个角度来切入市场。比如流量、便利、商务休闲等等。


他们扮演成“破价者”。他们咖啡单杯价格在10元左右,为星巴克的一半左右。


他们有些会成功,有些则会失败。


整体来看,星巴克当下面临三股势力“挤压”。


首先,是存量业态的跨界经营,比如便利店,比如麦当劳。


去年这个时候,在一线市场,人们探讨的是,便利店要怎么做咖啡业务。而现在,你还能找到多少家连锁便利店是不做咖啡业务的?


上海拥有6000多家便利店。咖啡单杯售价在10元左右,为星巴克的一半左右。


2013年日本7-11正式开始销售咖啡,仅一年时间,就创造了全店销售4亿5千万杯的销量。之后,其他便利店也先后导入咖啡品项,让日本整个便利店的咖啡市场达到年13亿杯规模。


日本星巴克的单杯咖啡售价是低于中国星巴克的。许多市场人士认为,这与日本便利店咖啡业务的兴起有直接关系。


在中国,很多市场人士认为,一些区域市场的咖啡市场已经成熟,到了便利店发展咖啡业务的时候了。


由于便利店密布于办公商圈,离消费者很近,咖啡也越做越专业,他们提供的是性价比,将会分流一大块咖啡市场,并可能让星巴克的咖啡售价承压。


其次,来自新兴业态的冲击。


市场、媒体谈得比较多的是瑞幸等。但不仅如此,《商业观察家》对小范围人群(主要是女性)的抽样访问却显示,新兴茶饮业态,比如1点点对咖啡市场存在较大影响。


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,一是,《商业观察家》访问的局部情况是,过去一个季度有星巴克消费经历的人群,有些更频繁地购买了1点点奶茶,拿了即走,或者网上下单。


二是,咖啡的潜在消费人群,被1点点等截流了。她们有些觉得咖啡“劲”大,担心休息不好,在一些时刻,转而消费了奶茶。有些则是觉得,相对于咖啡,1点点的茶饮更好喝。更多的人群还是觉得1点点的性价比很好。


1点点的商品价格线也为星巴克的一半左右。


最后,则是夫妻单店,以及提供更大面积休闲、工作场景的连锁“慢”咖啡业态挤压。


这类业态的咖啡口感普遍比星巴克要低1到2个等级。有些夫妻店,《商业观察家》获知的情况是,咖啡设备都是从淘宝上采购的,他们不去加盟某个连锁品牌。


但由于提供主题化空间,或拥有自己的“朋友圈”,有更大的面积打造舒适的会客、商谈、工作、活动等场景,他们的客流也很好,很多时候进店,都找不到位置。所以,随着咖啡市场的成熟,初步形成消费习惯,很多新进入者在试图对咖啡市场进行细分,切走一块市场。



阿里巴巴




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,星巴克的同店下滑也就不难理解了。占据中国咖啡连锁市场一半份额,拥有超高利润率的星巴克当下面临的是,太多分流渠道出现。有更便利的,有更具性价比的,有提供更好消费场景的等等。


于是,在今天,市场看到了阿里巴巴与星巴克达成了战略合作。


这样的举措肯定是积极的,但实际效果有多大,还需观察。


阿里巴巴与星巴克的合作,就《商业观察家》看来,价值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。


一、用户共享。


星巴克的会员体系做得是很优秀的,在国内消费行业中,首屈一指。


所以,这对于阿里巴巴很有价值。阿里的线上流量平台呢,也能为星巴克带来用户。


双方合作能提升顾客消费、使用频次,或者带来新客。



二、渠道共享。


阿里为星巴克增加线上渠道,包括预点餐服务等,能为星巴克带来更便利的购物方式。


盒马引入星巴克进店,则是丰富星巴克在社区市场的存在。


星巴克为阿里提供的是线下触点、场景。


三、数据共享。


线上线下数据共享(包括数据获取技术“共享”),带来的是更丰富、精确的用户画像。


所以价值方向是,共建大数据生态,精准营销,精准商品开发,预估、植入消费“想法”。


《商业观察家》认为,星巴克的大数据可能是阿里巴巴非常想要的。


这三点价值对于星巴克都是增量创造,但也还是需要思考:“引入”阿里巴巴的这些元素后,有哪些是当下竞争者不具备的。


阿里能为星巴克带来更好的便利性,消费者的确会为了更好的便利性而支付更多金钱,进而支撑星巴克的品牌溢价。但便利店、1点点等也很方便,他们的商品线依然具有性价比。饮品市场就这么大,分流还是很多。


用户价值,《商业观察家》认为,阿里与星巴克的合作,星巴克会增加一些销售机会。比如星巴克近期在着重打造的瓶装零售业务,在阿里的各大线上、线下零售平台中,可以进行更好的分销。


比如,星巴克门店的现磨咖啡业务,有基于门店发货的线上渠道后,也能增加销售机会,及满足既有客群的便利性需求。


但便利店、1点点等也都有线上业务,也都能找到线上流量平台合作。现在外卖平台的兴起,茶饮店对店面位置已经越来越没有讲究了,一些奶茶店线上销售都已经到达50%-60%了。


数据价值,《商业观察家》认为,能规模化发展的连锁品牌,都能与线上合作共建数据生态,就看谁做得更充分,利益分享机制更好。


总得来看,阿里巴巴与星巴克的战略合作如果仅是一个资源相加,短期有价值,长期意义则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,《商业观察家》认为,如果是定位做专业店,星巴克需要供应更深度、更具性价比的商品线。如果是定位做生活方式,则可能要适度拉宽产品线。如果是要做新的店型和品牌,也需要商品研发能力和更多的信息获取。


双方的合作如果无法在供应链、持续的商品研发层面带来价值,合作对于增长多年的星巴克(同店表现是否该“衰减”了),要持续获得增长动力(同店),可能也难有根本性提升。




延伸阅读(点击下面标题即可阅读):


只有合伙人制才能做生鲜?


生鲜零售将“剩下”两种形态:一是“盒马”模式,一是“谊品”模式?


变局!餐饮零售化新业态出现,3年要开万店


社区生鲜已是“天价”?可他们说,还是会投


标品化、中央厨房、数字化、便利性!生鲜零售的四个趋势


拼多多的天花板是“渠道下沉”?


微信的下座金矿:从企业微信信任闭环到“所见即所得”


将打通线上线下会员,美团闪购的三大价值








投资消费零售    必看商业观察家

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添加微信yanjuyang9999加入交流群

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